行業動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製的意見》政策解讀

發布時間:2020-06-26 來源:中國醫藥教育網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製度和創新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機製作出重要部署。 
 
  一、《意見》出台的背景與意義是什麽? 
 
  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複合型臨床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預防保健、病人康複和慢性病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強基層”不僅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建設,關鍵是要吸引和培養更多合格的全科醫生到基層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曆來高度重視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要求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把健康“守門人”製度建立起來,推動建立分級診療製度等5項基本醫療衛生製度。李克強總理在部署醫改工作時明確要求,要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培養基層全科醫生,為分級診療打好基礎。 
 
  2011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全科醫生製度的指導意見》,開啟了我國全科醫生製度建設的嶄新一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科醫生製度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全科醫生培養體係逐步形成,以“5+3”為主體、“3+2”為補充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全科醫生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等多方位的協同保障政策不斷完善,通過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轉崗培訓、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等多種渠道,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全科醫生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6年底,我國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已達2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5人,較製度實施前增長了近1倍,為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製約,我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與深化醫改和建設健康中國的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基層仍然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短板,基層人才隊伍依然是短板中的短板。從數量上看,全科醫生隻有2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5人,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比有較大差距。從質量上看,基層臨床醫生本科及以上學曆的不到40%。農村基層就更低一些,且多數沒有接受過嚴格、規範的住院醫師培訓。從職業發展上看,由於全科醫生薪酬待遇較低、職稱晉升較難、發展空間小等諸多困難,全科崗位還缺乏吸引力。這些問題不解決,分級診療製度將難以全麵落實。 
 
  再過3年,我國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並開啟邁向基本現代化的新征程,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更加迫切。針對當前全科醫生隊伍建設中的突出問題,著眼於滿足健康中國建設的迫切需求,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有關部門,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要求,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開展係統調研,廣泛聽取了各級教育、衛生計生等政府部門,以及不同類型院校、醫療衛生機構、有關行業學會協會及專家等的意見,形成了《意見》,並經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同意,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   
 
  二、文件確定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有哪些? 
 
  工作目標: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中國建設需求。從2018年起,新增臨床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重點向全科等緊缺專業傾斜;力爭到2020年全科專業住院醫師招收數量達到當年住院醫師招收總計劃的20%,並逐年增加。 
 
  改革重點任務:圍繞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製度、創新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機製、加強貧困地區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加大政策保障等提出了若幹重點改革舉措。 
 
  三、如何深化全科醫學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院校醫學教育方麵,一是全麵加強全科醫學教育。要求高校麵向全體醫學類專業學生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臨床見習和實習。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成立全科醫學教研室、全科醫學係或全科醫學學院,開設全科醫學概論等必修課程。二是深入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推進農村基層本地全科醫學人才培養。三是依托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建設一批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基地。四是加強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全科醫學實踐教學基地有教學潛質的全科醫生可聘任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 
 
  畢業後醫學教育方麵,一是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綜合醫院)要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與基層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全科醫生。二是以縣級綜合醫院為重點,加強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建設。三是嚴格培訓基地動態管理,將全科專業基地建設和作用發揮情況作為培訓基地考核評估的核心指標。四是完善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人員取得碩士專業學位的辦法,推進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銜接。 
 
  繼續醫學教育方麵,鼓勵二級及以上醫院有關專科醫師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對培訓合格的,在原注冊執業範圍基礎上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允許其在培訓基地和基層提供全科醫療服務。 
 
  四、如何進一步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一是著眼長遠,加大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力度。擴大全科專業住院醫師招收規模,力爭到2020年全科專業招收數量達到當年總招收計劃的20%以上。2018年起,新增臨床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重點向全科等緊缺專業傾斜。二是立足當前,繼續做好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和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加快壯大全科醫生隊伍。三是加強在崗全科醫生、鄉村醫生進修培訓,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通過以上多種方式,力爭到2020年全科醫生達到30萬人以上,力爭2030年全科醫生達到70萬人,基本實現城鄉每萬人口擁有5名全科醫生的目標。 
 
  五、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方麵有何重要政策創新? 
 
  (一)提高全科醫生薪酬待遇。一是基層績效工資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兩個允許”要求,合理核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並與當地縣區級綜合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銜接。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聘用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地方要根據實際,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給予其進一步傾斜。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水平正常增長機製。二是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充分體現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三是完善績效工資分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績效工資分配可設立全科醫生津貼。四是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服務費作為家庭醫生團隊所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組成部分,可用於人員薪酬分配。 
 
  (二)到基層就業享受優惠政策。一是優先納入編製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核定的編製內對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要優先安排。二是招聘程序更加便捷。對本科及以上學曆醫學畢業生或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簡化招聘程序,可采取麵試、組織考察等方式公開招聘。三是創新人事管理政策。可實行“縣管鄉用”或“鄉管村用”。 
 
  (三)拓展職業發展前景。一是將住培合格全科醫生與專碩研究生同等對待。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的本科學曆全科醫生,在人員招聘、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等方麵,與臨床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等對待。二是職稱晉升享受優惠政策。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重點向經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傾斜。本科及以上學曆畢業、經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並到基層工作的,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三是職稱評價更加契合實際。基層全科醫生參加中級職稱考試或申報高級職稱時,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對論文、科研不做硬性規定,申報高級職稱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 
 
  (四)顯著提升全科醫生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推選和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評選工作中,向基層全科醫生傾斜。 
 
  六、對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有何優惠政策? 
 
  一是明確規定醫療機構相關規劃布局不對全科診所的設置作出限製,實行市場調節。二是對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營利性全科診所,執行與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等補助政策。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對全科診所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的投入力度。 
 
  七、國家將采取哪些措施加強貧困地區全科醫生培養? 
 
  一是通過定向免費培養本、專科醫學生,免費實施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項目、加強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加快壯大全科醫生隊伍。二是擴大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實施範圍。到2020年,特崗計劃試點範圍覆蓋所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統稱貧困縣)的鄉鎮衛生院,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並提高補助標準。鼓勵地方實施本地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引導和激勵優秀人才到基層工作。三是進一步加大職稱晉升政策傾斜力度。對長期紮根貧困縣農村基層工作的全科醫生,可突破學曆等限製,破格晉升職稱。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取得中級職稱後在貧困縣農村基層連續工作滿10年的,可經職稱評審委員會考核認定,直接取得副高級職稱。